一次与自己的挑战 一汽-大众探岳简评_汽车频道_中国山东网

admin 245 0

一次与自己的挑战 一汽-大众探岳简评_汽车频道_中国山东网-第1张图片

  跟半个月前前往零下40摄氏度的牙克石相比,这次的出差无论是环境还是温度上都让我感到无比幸福。鱼米之乡,江苏溧阳虽然在入冬之后少见暖阳,但至少没有刺骨的七级大风,多少还是让笔者心生暖意。而此行的目的就是与一汽-大众刚刚上市不久的中型SUV探岳完成一次简洁明快的试驾,但简洁不等于简单,这确实是一次与自己的挑战。

  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今年一汽-大众一口气儿将两款SUV车型推向了市场:T-ROC探歌、TAYRON探岳,这两位兄弟一经到来就最大化地填补了一汽-大众在SUV车型的市场空缺,也提供给了消费者一批依靠品牌实力的产品。借着这次的试驾活动就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探岳的简评。

  本次活动实际比较偏向华东区域性质,总体包含公路试驾和一次时间不算长的中度越野体验。虽然试驾环节不长但还是能够展现探岳车型不俗的市场表现力。

  本次提供的为搭载高功率调校2.0L涡轮增压发动机的380 TSI四驱版本车型。探岳的外观设计沿袭了欧规的大众途观,并在轴距方面为迎合国内用车需求,有所加长。

  总体来说,探岳的外观依照大众全新的设计语言,营造出了区别于几年前那种大众沉稳的风格。通过多样线条的运用,让这台SUV车型多出一份运动活力,轻易地就能从全新的产品线身上看到大众正在做出改变。

  内饰风格的体现,也几乎看不出曾经品牌偏向死板的过多平直线条处理。通过区域化、线条化的合理整合将中控台面清晰地规划区域,并且在用料和科技感氛围的把控上也算恰到好处。

  偏向年轻样式的内外造型是如今SUV车型的必修课,之所以SUV在多年后仍然于国内用车市场保持着超高需求度,得益于各大厂商对SUV的重视程度以及与客户要求不断提高的被借鉴不无关系。可以说一台设计感强的SUV车型依旧是各个年龄层用车消费者的最佳选择之一。

  简短集结过后,由近十台探岳组成的车队驶上了公路,经几十公里的道路试驾前往越野场地。

  对于高功率的380 TSI版本车型来讲,最大功率可达162kW(220Ps)的2.0L涡轮增压发动机和DQ500湿式7挡双离合器DSG变速箱的搭配几乎没有槽点。

  衔接顺畅,且功率不俗的动力来源也不乏后劲儿,这无疑得益于能够承受更大扭矩范围的DQ500变速箱。这台变速箱曾经也大面积地应用于大众集团多款高性能取向的车型当中,可靠性无需担心。而在行驶质感上,可以明显感受得到大众将传统SUV车型偏柔软和舒适的属性得以弱化,突出了一点路感硬朗的做派,提升了车辆公路动态表现。

  一路上,探岳中控所搭载的9.2英寸屏幕能够给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不少便利,并还能支持Car Play等多种形式的手机互联功能。除此之外,驾驶员面前的那块全液晶数字仪表也是烘托科技感功不可没的“功臣”。

  十几公里之后,我们的车队驶入了一个中度越野场地。其实,对于城市级别的SUV车型来讲,用户的日常使用场景基本不会遇到如此苛刻的环境,通常也就是处理泥泞和烂路状况等等。既然活动如此设置,也证明了品牌对探岳车型的实力有着信心。

  面对不同的用车环境,探岳身上搭载了7种驾驶模式可供驾驶者选择,这其中不乏越野模式和泥泞路况模式等等。4Motion智能四驱系统能够基于车辆各个部分的工作状况来进行分析,从而通过电脑分配不同的动力至每一个车轮。

  当探岳的驾驶模式被切换至越野时,车辆会默认将陡坡缓降的功能激活。对于我们平常的用车人来讲,除非是受过专业越野训练的车手,陡坡缓降所制造的减速效果要比自己控制来得更加匀称,避免车辆下坡时重心的突然转移。

  在越野场地中,特别是急转之后的碎石大角度上坡路面,四驱系统可以及时并且精准地控制打滑车轮的动力扭矩输出,并转移至附着力更佳的车轮上,尽可能地避免上坡时车头方向的偏移带来的危险情况发生。

  在轮胎的选择方面,这次试驾的全部车型并未换装越野性能更出色的轮胎,仅仅凭借公路胎就能换来不俗的轻度越野效果,也算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

  整个越野试驾环节除了四驱系统的不俗表现外,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则是在连续驼峰时车辆的高通过性能。全系标配的高强度树脂底盘护板不提,短前后悬的设计让其在不改装的前提下就能拥有相对出色的接近角、离去角数据,这在越野时是很重要的指标。

  一次简洁的试驾虽然不能完完全全地展现一台车所有的实力,但却能够明确它所面临的是哪一类消费群体。探岳目的性很强,它将成为一汽-大众品牌下SUV车型的中流砥柱,并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对此类车型的用车所需。

  编辑点评:一台车的好与坏,不仅仅停留在外观内饰的设计层面,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使用者日常运用的可靠性。在我国这个日趋成熟化的SUV车型市场,如何才能让产品本身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大家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一次次不断地自我挑战和突破,才能换来更加出色的汽车产品,这样的理论无论是在汽车产业的过去还是未来,都将屡试不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